心仪与适合——如何挑选最好的公务员岗位
每逢大事有静气
我手头有了几个候选职位,我该如何选?这是我们真正要去讨论、思考、解决的大难题。因为我们要提高职位的命中率,争取一击即中。
考生到底该如何选择公务员岗位呢?这要从公务员报考的流程说起。成为一个国家公务员要经过5关:报考-笔试-面试-体检政审-正式录用,和打游戏差不多,每一关都要淘汰很多对手,打怪升级,最终拿到通关卡。但和打游戏又不同,公务员考试是只有第1名才能赢。记住了,公务员只有1个名额。(招考1个人,就要做第1名。招收3个人,就要做前3名)所以,在这种限定名额的竞赛中,报考是1,而后面的笔试、面试、体检、政审都是0。如果你拿不到这张1的入场券,那么后面的努力,都是0。这也正是不少考生频频后悔的原因,同样的分数,如果不报A岗,而是选了B岗,公务员早就是囊中之物了。但生活没有如果。我们能做的,是提高报考的命中率,避免遗憾,要订出标准,如数家珍,去评估手中的岗位们,哪一个才是我们的“真命天子”。
也有考生说了,我的选择标准很清晰啊。要么提拔快,要么清闲,提拔慢又累的部门一概不予考虑。确实,在我们的印象中,提拔快的部门比如两办、组织部、纪委、宣传部;清闲的部门比如老干局、科协、民主党派,貌似是公务员考试的最优选择,是两条完美通畅的职场道路。然而,现实常常打脸?细想就明白了,提拔和清闲仅仅是人们的心之所向,大概率上则是不能够抵达的岗位。
原因有三:一是这类岗位本身比例不多,你的岗位匹配也不一定满足。二是越被心仪的岗位,竞争激烈程度越大。在同岗位的竞争者中,你必须做到第1名。你评估过自己的实力了吗?三是,你是真心实意接纳这个岗位,还是随波逐流,只是因为别人觉得优而选。你未来的打算都考虑清楚了吗?所以,不要这么主观的靠“是否心仪”去判断一个岗位,而要客观地去评估“是否适合”。一个“适合”的岗位,应由本人(或经由他人帮助)分析自身实力之后,再对想报考的候选岗位做出一系列细致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孙子兵法》说了,“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开战之前,你就要估计好你的胜算,把你的各种优势因素、今后的人生打算都要考虑进去。如果一开始就是无算,那真的还是放弃为好。
不同公考对职位的要求也不同:国考的岗位,除了国家部委之外,基层的岗位有很大一部分是面向应届生的,多数情况下不限户籍,或者说仅限本省户籍。省考的岗位,本科以下的,基本都只面向本省户籍,甚至面向本地级市户籍,有部分乡镇的专门岗位,甚至面向本县户籍,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很多省份相对放得比较宽松,可以跨省考试。
这就涉及到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国考、联考、省考,你准备考什么地方,哪个城镇乡的职位?甚至我会认为,考公务员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工作地点。为什么呢?因为“人离乡贱”、“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些话虽然糙,但话糙理不糙。考公务员,最重要的是图稳定。假设你每两三个月都要长途奔波,在老家和工作地之间来回,不多的工资都交给了12306和两桶油,还有房东。你想想,这算是稳定吗?考公务员的大多数人是保守稳健型人格,收入的长期可预期性是多数人追求的目标,并且这个收入在扣除完各方面的开支后,还应当有剩余,而不是父母倒贴你。地域上的分离,则很可能成为你日常支出、情感牵挂最大的杀手。公务员属性中的“稳定”,意味着一旦确定了工作地点,也就锁定了自己,很难再有大跨度的地理位移的可能。比如说,你考取了部委,则很难有机会再回到家乡。比如论坛里有不少考生因考取了异地公务员,发现最大的错误是选错了工作地点,却也无可奈何,抱憾叹息。
铺垫了这么多,不要嫌悦哥啰嗦,我们终于可以进入核心话题了:公务员考试如何挑选一个“适合”而非“心仪”的岗位呢?我的建议是,可从三个重要角度做出岗位的选择:一是考量我们决定定居在哪里,二是对报考的岗位进行客观分析,三是评估自己的个人综合实力。我们逐一来解决。
选居住地
是扎根,不是过客
我建议4类居住地点供选择:
1.回老家基层
回到自己老家,即以本市(县)为优,然后考虑本地级市范围,或者本省的省会城市或较大的副省级城市。如果你是报考同一个地级市,单位离你们家里的距离,点到点,不建议超过一个半小时。这个换算成高速公路或铁路的距离,大概是100公里以内,如果只有国道省道县道,那大概是70公里。这个距离基本上能保证每周能有足够的时间回家一趟。超过该距离的,很多人心理上会产生异乡的孤独感。在离家近的基础上,我建议刚毕业的大学生去本地级市基层(我一般指的是本科毕业五年内、研究生毕业三年内的大学生),到乡镇、县直机关等岗位,第一是有利于自身接触最基层的情况,所谓“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郡”,刚毕业的学生,往往学生气太重,“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第二是我们基层也需要这样的干部:年轻有朝气、能够比较容易融入到当地群众中去,相比“家门、校门、机关门”的“三门”干部,这种干部以后成长起来,既是“实践派”,也是“理论派”。但我不建议大家报考异地基层的公务员,不是地域保护或歧视,是因为难以开展工作。譬如说,如果你是广州人,考到潮汕地区,在基层乡镇跟群众打交道很多时候都是用地方方言,你根本听不懂,在这个时候,要“接地气”并非易事。
2.回老家省会
如果你报考老家所在的省会城市的公务员,请务必保证考的是在市区范围内的岗位,因为这才符合“城市”的定义。对于多数人来说,这是“顾家”与“发展”之间兼得的方法。我们传统上说“父母在,不远游”,但是有些人觉得向往大城市的生活,还是希望往二线以上城市发展。比如四川,成都市的经济总量,比排名省内第二的德阳,高出六七倍,如果你是德阳人,在成都和德阳之间,你会做什么抉择?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去成都的,毕竟成都市是二线靠前的城市,德阳只是三线城市。
3.留在大学城市
选大学就读时候所在地,其实有一部分道理和考回老家差不多,就是风土人情熟悉。这条规则适合那些很喜欢大学就读城市的同学。恩格斯曾经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大学四年里,你认识了很多同学,他们毕业后,有一些会在学校所在的城市工作,这些就是你刚开始参加工作时候的人脉,比如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衬,交流工作经验等等。
4.去一线和准一线城市
如果考生能力强,或者眼界比较高,可以选择北上广深这样的地方。譬如北京,如果你在部委工作,即使你只是一个科员,你也会产生一种读书人“家国天下”的情怀,那种“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感觉也会油然而生;又比如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在这里你会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新的理念,对于个人发展,也大有裨益。
测评岗位
是匹配,不是硬拼
我建议考量4个岗位测评要素:
1.收入成本
关于收入部分,我主要建议大家考虑房价工资比。毕竟“安居乐业”,如果在工作地没有房子,租房将去掉一部分收入从而影响生活质量。其实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公务员队伍的总体收入,在当地都处在中上水平,温饱并不成问题。但是在某些城市,虽然公务员收入较高,但是房价更高,比如福建厦门;某些城市,比如重庆,房价较低,或许收入不如厦门,但是可能对于外地人来说,重庆更适合报考。(2016年全国45个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深圳排名第一。2018年网络数据显示,房价收入比城市厦门、北京、深圳排名前三。数据仅供参考)
2.提拔的快慢
关于提拔的快慢,在这里我是想纠正很多人的一个错误观点:就是强势部门提拔快,弱势部门提拔慢;高级别的部门提拔快,低级别的部门提拔慢。我举个例子大家便知道。比如财政部门,是公认的相对强势的部门,但是往往同级别部门中,提拔相对较慢,因为财政部门的人数多,僧多粥少。同样的,在国考中招考人数最多的税务系统,也是类似的情况。
3.工作强度
至于工作强度,也不能完全看单位,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刚毕业的大学生考到乡镇,一般是分配到党政办,这是公认的较忙的岗位。可是我也见到有些年轻人刚考到乡镇,就开始老油条,会推事、打太极,认为公务员是铁饭碗,这种年轻人就显得平时很轻松,但是这种人,一般都不会受待见。甚者有这样的人:到基层只是为了混一个基层工作经验,然后继续往上级单位考试,但是往往这种人,都很难考上,因为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对于遴选等自下而上的选拔途径来说,“考得好还要干得好才有机会上”已经成为共识。所以,就选择岗位这件事来说,不存在“钱多事少离家近”这种好事。在大家选择两办、纪委、组织部等强势部门的时候,一定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这些部门虽然相比较而言进步快,但是其工作强度与其他部门相比不可同日而语。通常情况下,我建议进取型、肯吃苦的男生,报考强势部门,对于女生而言,可以选择相对清闲一点的部门。
4.职业成长性
岗位职业成长性,是大家非常容易忽略的一个要素。这个“成长性”并不是通常意义上大家所理解的“进步”,而是“未来有离开体制的另一条选择的可能性”,就是,一旦离职,你在公务员的职业生涯中学到的东西,以后在体制外生存也用的上。譬如,学法律的同学可能会知道,法学类历来是公务员招考人数最多的专业,那假设你是学法学的,你是愿意考法院,还是考检察院?相信很多同学更倾向于检察院。单单就待遇来说,同一个地方的检察院和法院的工资收入是差不多的,而工作强度来说,法院可能总体上比检察院忙得多。但是,法院的法官,天天审理案件,对于诉讼的整个流程了如指掌,相比检察官而言,去律师事务所工作,肯定更具有优势。我就经常见过这样的职业路线:大学本科毕业—基层法院书记员—法官—律师事务所,对于希望未来有更多可能性的同学,去法院工作,或许是更优的选择。又比如,学会计、财务的同学,如果未来有想去企业工作,去国税局或许比去财政局更好。
内观自己
是务实,不是强撑
我建议考量4个自我了解要素:
1.考生的考试实力
临场考试的实力方面,为什么要提到发挥的稳定性?之前已经说过了,现在的国考和省考机会都不多,一年就一次。对于发挥稳定,但是成绩没有特别优势的同学,我的建议是,认真选择一个合适的符合自身实力和实际情况的岗位报考,以能够考上为主要目标;对于成绩较好的同学,可以选择较高的目标,可以多拼几次。为什么这么建议?因为说真的,公考的机会成本是挺大的,单单就考试机会来说,一年就一次,一般人也就只能考到三十五周岁,如果就省考来说,一个本科毕业的学生,也就十几次机会,对于实力一般的同学,先考一个能够够得着的岗位,先进入这个门槛,熟悉公务员的日常工作,如果你未来想发展,还可以通过内部的选调、遴选等其他途径,走上更高的岗位,但是实力较强的同学,考上后往往会有一种“真亏”的感觉,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不如选择更好的岗位考。我打个比方,就像现在的高考,有些同学,成绩可能够得着985中的top10院校,但是实际上只能被较差的211院校录取,在这种情况下,他是选择复读好,还是去上大学好?我的倾向性建议是,继续复读。但是如果一个人,是垫着脚尖够得着985院校的门槛,只考上了211院校,那么是去复读还是去念大学?我的建议当然是去念大学,毕竟之后还会有机会通过考研等途径到更好的院校。
2.考生的经济实力
家庭条件是很重要的评估自己是否考公务员、考什么岗位的公务员的一个重要考量。在前文说过,房价和收入比,是衡量考异地公务员的重要因素之一,之前对比了厦门和重庆。但是,在经济上如果你家庭能够负担得起你在厦门买房的首付,而且你本人更喜欢厦门的生活,那么去厦门无疑是一个更好的选择。独生子女,通常情况下我的建议是考回原籍地,与父母能够互相照应,生活成本也会比在异地当公务员低得多。
3.考生的婚育状态
对于已婚的同学,我更不建议两个人的工作地距离太远,无论如何,家庭总是第一位而工作是第二位的,如果说两个人相距太远,一方必然无法照顾到家庭而另一方就要付出更多,在这个时候,距离与生活负担总会难免产生隔阂,除非两个人商量取得一致性意见,否则不建议为了考上公务员而两地分居。在这个方面,未婚的同学,选择的自由度当然会更大一些。
4.考生的体制外估值
考生的现有工作情况,专业优势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比如:我见过不少学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去考公务员,但是考上后,收入方面无法令他们满意,因为IT行业普遍的高工资,他们在从事原来的工作的时候,工资可能是现有的公务员工作的三五倍之多,这导致他们较大的心理落差。所以在这方面,特别是已有较好的工作的同学,要审慎考虑和评估。
小总结:
公务员报考岗位选合适而非选心仪,用三个要素可大大提升报考命中率:居住地、岗位匹配、审视个人的综合实力。第一,最重要的是选择对的地域,否则易埋下隐形大麻烦。第二,要评估你的岗位匹配度,不存在“钱多事少离家近”这种好事。第三,先搞清楚自己的综合实力,包括考试的能力、家庭经济、体制外赚钱的能力。结合你自己的情况,自我分析越多越好,越细越好。特殊情况不要去想太多。不必平添烦恼。
如何选职位真的是公考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公务员考试在你报名的那一刻,很可能就已经注定了结果。在报名完成的时间点,对手已确定,战局已形成,胜算已显现,尤其是压倒性实力的前3名(国考部委为5)对手到位时,最明智的做法是避开这个烫手的职位,转选你自己最有机会成为前3名(国考部委为5)的职位。有趣的是,市面上关于公务员考试的培训不少,唯独不存在公考报考职位的培训,这是不是有些头重脚轻了呢?值得思考。
最后,公务员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在这份工作中,我们还能体会到“为社会做了一点微小的贡献”的感觉,比如你在乡镇,为一名贫困户申请了创业帮扶的小微贷款,你在社保中心窗口,为一名老伯解释了社保最新政策,这些工作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评价。如果你只简单在收入方面对比,那么我建议,审慎地考虑考公务员这个选项。“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公务员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担当。相信通过本文考量,论坛的小伙伴们一定能在家庭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选出通往成功的公考职位。
声明:
1、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于网络,如您在访问的过程中发现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或内容有不妥之处,可发送邮件至“cloud20150618@qq.com”或者在右侧扫码添加管理员微信进行处理。
2、如遇本站资源无法下载、无法查看,或者其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