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_共11页

产教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摘要: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应当积极改革与创新,以适应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尤其在实践教学方面,更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走出一条把课堂作业变成作品,把作品转变为产品,把产品包装成商品的创作之路。

  关键词: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其课程体系的构成中,实践教学部分占有不可忽视的比重,这一点从国内各大高校的课程体系结构中可见一斑。然而,随着近年来媒介生态的巨大变革,原有高校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无法实现无缝对接,教、学、做无法完整合一,从而不能有效服务于地方文化、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解决上述问题,是高校编导专业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高效培养符合行业生产实践所需人才的唯一途径。笔者将以我校编导专业在实践教学模式方面的探索研究为例,阐述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性操作,以期构建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满足行业一线应用的需求。

  一、依据行业需求设置实践性课程,实现作业到作品的转化

  课程设置是教学的基础,优化的课程设置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实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前提是要设置学校教育到社会应用的过渡型实验、实践课程。

  1.建构科学、实用的实践课程体系。在实践性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课程的顺序,注重课程的承接关系。同时,分阶段有目标地设置实用性强的实践内容。

  第一阶段为学生入学的初期阶段,结合学校通识教育适当安排基础性专业课程。此时的实践内容应以基础技能的培养为主。如以设备、软件的操作和使用为主的实验课,以创作思想的萌芽为主的影片观摩、分析课,以创作技术基础为主的摄影训练课等。

  第二阶段涵盖大学二、三年级段,应注重学生创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之相应的实践内容也应突出针对性。比如以影视作品创作为主的策划、剧本写作和后期制作课,以作品包装为主的画面、声音技术课等。

  第三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创作能力。实践教学内容方面以联合创作或毕业设计为主。这些课程在方法、形式和内容方面与课程理论教学都有较大区别。相比之下,这些课程更加注重操作性,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于规定周期完成相应内容的学习,力求做到教、学、做合一。

  由于课时量的限制,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初步认识专业以及行业需求的走势,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但就细节而言,仍有诸多不足。这与师资、办学条件,以及学生自身专业意识等诸多因素有关。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单个教师的知识壁垒限制其对多个学生的指导。如何克服由于教师知识范围有限而导致的指导不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自愿组队,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各取所长,分项指导是目前我们采用的较为有效的手段。

  2.优化考核方式,以作品考核为中心。考核的方式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后续创作实践。目前比较普遍的考核方式是由学生完成实践内容,提交规定作业,再由指导教师进行评价、评分。此种考核方式,即使有细致的评价标准,但操作过程仍以教师的主观性评价为主,而这种教师单方面的主观评价其实存在很大变数,而且分项计分再权重给分的贯彻程度也会受到主观判断的干扰。所以从表面上看精确科学,实则却有很大的随意性。另外,编导专业的实践环节无论从过程还是结果来看,都具有复杂性的过程。单纯的结论性评价对学生的持续实践意义不大。过程指导和管理是学生有效实践的保障。因此,阶段性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阶段性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影片观摩课中设计讨论环节,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以专业角度分析影片,并给以相应的分数权重等。


以上为部分内容预览,如需源文档请登录您的会员账号进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