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纪委监委干部教育培养工作情况报告_共7页

市纪委监委干部教育培养工作情况报告

按通知要求,县将**市纪委监委干部教育培养情况报告如下:

一、干部队伍结构现状

(一)人员构成情况。截至2024年底,市纪委监委系统共有干部*人,其中专职纪检监察干部*人,占比*%。队伍年龄结构呈现”老中青”梯次配备:35岁以下干部占比*%,36-50岁占比*%,50岁以上占比*%,形成”80后挑大梁、90后担重任”的格局。学历层次显著提升,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占比*%,专业背景涵盖法律、审计、会计、计算机等领域,为监督执纪执法工作提供了多元化知识支撑。

(二)岗位分布特征。干部队伍中,监督检查部门占比*%,审查调查部门占比*%,综合部门占比*%,形成”监督检查+审查调查+综合保障”的三维架构。基层一线力量持续充实,乡镇(街道)纪检监察干部占比达*%,较2020年提升*个百分点,实现”监督触角”向基层延伸全覆盖。

(三)专业能力短板。尽管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升,但仍存在专业能力结构性矛盾:熟悉大数据分析、信息化监督的复合型人才不足*%,具备金融、审计等专业背景的干部占比仅*%,与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

二、教育培养的主要方式方法

(一)构建”四维立体”培训体系

一是政治铸魂工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建立”第一议题”学习制度,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党支部研学、专题读书班深学等方式,实现政治理论学习全覆盖。近三年累计举办专题培训班*期,培训干部*人次,推动”两个维护”融入血脉、见诸行动。

二是业务提能计划。创新”四微”教学模式:开设”业务知识微课堂”,邀请业务骨干围绕监督检查、审查调查等实务开展”滴灌式”教学;举办”案例研讨微沙龙”,组织典型案例复盘推演;开展”实战模拟微训练”,通过模拟谈话、证据链构建等实训提升实战能力;搭建”云端学习微平台”,整合200余门精品课程,实现干部在线学习常态化。

三是实战淬炼机制。实施”导师帮带制”,为46名年轻干部配备业务导师,采取”一对一”跟班实训、”以案代训”等方式,在监督检查、审查调查等一线岗位锤炼本领。建立”联建协作区”,统筹调配市县乡三级纪检监察力量,通过”老带新””强带弱”开展专项整治,累计选派*人次参与乡村振兴、民生领域等重点监督,推动干部在实战中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是警示教育矩阵。打造”三位一体”警示教育体系:建设市级廉政教育基地,通过情景模拟、VR体验等沉浸式教学增强感染力;制作《严惩蝇贪蚁腐守护民生福祉》等警示教育片,汇编典型案例*件,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开展”庭审观摩+廉政家访”活动,组织干部旁听职务犯罪案件庭审*场次,对*名新任职干部开展廉洁家访,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二)创新”三项机制”激发活力

一是动态培养机制。建立干部成长档案,实行”周履职考核、月小结考评、季度综合研判”,动态掌握干部思想、工作、作风情况。实施”新锐计划-菁英工程-领航项目”进阶培养,对表现突出的年轻干部优先纳入后备干部库,近三年提拔重用优秀年轻干部*名。

二是多元激励机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将教育培训成效与评优评先、职级晋升挂钩,对考核优秀的干部给予通报表扬、优先推荐。设立”创新工作奖”,对在监督方式、办案手段等方面取得突破的团队和个人给予专项奖励,激发干部创新创造活力。

三是容错纠错机制。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对*名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及时澄清正名,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存在的典型问题

(一)培训精准度有待提升。部分培训内容与工作实际结合不紧密,存在”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现象。例如,针对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三资”监管、村务公开等实务培训占比不足*%,导致干部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底气不足”。

(二)实践锻炼覆盖面不够。年轻干部参与重大案件查办、专项巡察等实战锻炼的机会不均等,部分基层干部长期”坐办公室”,缺乏一线历练。2024年干部轮岗交流比例仅*%,与《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提出的10%目标存在差距。

(三)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市级师资库中,具备”双师型”(既懂理论又精实务)资格的教师仅*人,占比*%。部分授课教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倾向,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式教学占比不足*%,影响培训效果。

(四)学用转化机制不健全。干部培训成果转化缺乏有效跟踪,部分干部存在”学归学、干归干”现象。2024年培训满意度测评中,”学用结合效果”评价为”满意”的仅占*%,反映出培训成果向工作成效的转化渠道不畅。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实施”精准滴灌”工程,提升培训质效

一是分层分类施教。制定《纪检监察干部能力素质提升三年规划》,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级干部需求,开发”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大数据应用”等模块化课程。建立”培训需求动态调研”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精准掌握干部”缺什么、补什么”,确保培训内容”靶向治疗”。

二是强化师资建设。实施”名师培育计划”,从系统内外选聘*名业务骨干、专家学者组建”金牌讲师团”,推行”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将学员评价与授课津贴挂钩,倒逼教师提升授课水平。建立”案例共享库”,收集整理典型案例*件,作为培训”活教材”。

三是创新教学模式。推广”沉浸式+互动式”教学,建设模拟谈话室、电子数据勘查实验室等实训基地,开展”模拟巡察””模拟留置案件办理”等实战演练。开发”智慧培训”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干部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实现”一人一策”精准培训。

(二)完善”实战练兵”机制,锤炼过硬本领

一是深化导师帮带制。修订《导师帮带工作办法》,明确导师职责和学员培养目标,建立”师徒捆绑考核”机制,将学员成长情况纳入导师年度考核。开展”导师带徒成果展示”活动,评选”金牌导师”和”优秀学员”,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二是拓宽实践锻炼渠道。建立”上挂下派+横向交流”机制,选派*名优秀干部到上级纪委监委跟班学习,*名年轻干部到乡镇(街道)纪检监察岗位挂职锻炼。完善”以案代训”制度,在重大案件查办、专项巡察中组建”青年突击队”,让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经风雨、见世面。

三是健全轮岗交流制度。制定《纪检监察干部轮岗交流实施办法》,明确轮岗交流的范围、条件和程序,确保干部在不同岗位接受多维度锻炼。2025年实现干部轮岗交流比例不低于*%,推动队伍”一池活水”。

(三)构建”闭环管理”体系,确保学用转化

一是建立培训评估机制。完善”训前需求评估-训中质量监控-训后效果跟踪”全流程管理,推行”培训学分制”,将干部参训情况、学习成果纳入个人年度考核。建立”学用转化跟踪台账”,对培训后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进行表彰,对转化效果不佳的开展”回炉补课”。

二是搭建成果转化平台。设立”创新实践奖”,鼓励干部将培训所学应用于工作实践,对提出创新举措、解决实际问题的干部给予奖励。开展”培训成果分享会”,组织优秀学员交流经验,推动”一人所学、全员受益”。

三是强化监督考核。将干部教育培养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对组织不力、成效不佳的单位进行约谈提醒。建立”教育培训质量反馈”机制,定期向参训干部所在单位反馈培训情况,共同推动干部成长进步。

(四)完善”激励保障”体系,激发队伍活力

一是优化考核评价。修订《纪检监察干部考核办法》,加大教育培训成效在考核中的权重,将”学习态度、培训成绩、学用转化”等纳入考核指标,树立”重学习、重实践”的鲜明导向。

二是强化正向激励。建立”教育培训-选拔任用”衔接机制,对在培训中表现优异、工作业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2025年计划选拔*名优秀年轻干部进入领导班子,形成”以训促干、以干促训”的良性循环。

三是落实保障措施。加大教育培训经费投入,将干部培训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应训尽训”。改善培训设施条件,升级市县两级纪检监察干部培训中心,为干部学习提供良好环境。

市纪委监委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要求,持续深化干部教育培养工作,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纪检监察铁军,为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以上为部分内容预览,如需源文档请登录您的会员账号进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