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优秀案例_共5页

乡风文明优秀案例

“公元2000年6月17日,班村人民舍小家,为大家,告别亲人,告别故土,由中华仰韶文化的发源之乡、仰韶文化遗址中心地带三门峡市渑池县南村乡迁安至此,属于小浪底库区移民安置村庄……”班村移民纪念碑上烙印着21年前的搬迁壮举。

“20年来,生活条件好了,村庄环境美了,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慢慢走向没落,文化的缺失更是信仰的缺失。”移民搬迁20周年纪念大会上,班村党支部书记杨立峰的讲话扣人心弦。

87户312人,怎么形成文化共识?

班村隶属于XX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杏花营农场,位于XX西北部。近年来,班村充分挖掘在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坚持“以史铸魂”“以文谋业”“以宴聚心”“以约为据”,发挥农耕文化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作用,传承仰韶文化基因,持续培育文明“细胞工程”,滋养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以史铸魂”烙印文化符号

“不看还真不知道,原来我们村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村名的由来和鲁班还有联系,《班村志》让我对村庄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00后陈浩看完志书后感慨道。

乡风文明建设需要文化传承积淀,优秀传统文化是乡风文明之根。为上承先辈业绩,下传后代励志,2014年班村两委研究决定成立《班村志》编纂委员会,《班村志》设章、节、目三个层次,采用记述体,述、记、志、传、图、表、录并用,以志为主的编纂体例,全面真实地记述班村渊源、自然环境、人口构成、农业、渔业、党政社团、文化教育卫生、村民生活、传统民俗、方言、人物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我们目前正在规划建筑村史馆,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村落历史变迁”,杨立峰谈到农村文化对村庄发展的影响,他有自己清晰的思路,“以村史村志、历史沿革、村规民约、民俗风情、乡贤名人、产业特色、家风家训等为基本版块,建成我们村的特色功能展馆,传承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见证村民由贫穷走向富裕、迈向乡村振兴之路的奋斗历程,为传承历史、留住乡愁打造文化基因符号。”

二、“以文谋业”打造方志产业

“移民纪念碑上记载的‘槐树为据,大石为证’讲的就是院里的这棵国槐和这块石头,它们是和村民们一起从老家搬迁过来的,寄托着乡亲们对家乡的思念,同时也见证着村庄的发展变化和邻里间的恩恩怨怨”,村委干部王红珍介绍着镇村之宝——“石魂”巨石。这里正是班村方志文化产业园所在地——和合书院,院内遍植桂花树,四周二层建筑雕梁画栋,既古朴典雅,又充满着时代气息。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这是班村金华学校全体师生身着古装,在和合书院举行“国学经典诵读工程启动仪式”及读书分享交流活动的场景。

班村近年来精心打造“方志文化产业园”,产业园以和合书院为依托,由“方志阁”藏书楼、方志培训接待中心、珍贵图书馆、编纂开发基地、印刷生产厂区、开发利用服务区组成,收集全国各省市县(区)的方志书籍近20万册,内设编辑部、设计室、印务公司、文创研发中心、会展中心,重点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方志交流培训、图书交换、艺术创作等业务,成功举办首届方志文化节和大型书画笔会暨展销会。产业园配套建设以望乡亭、道德苑、红白理事会、活动室、阅览室、法制长廊、廉洁广角等为主要元素的村民文化广场。方志文化产业园实施“筑巢引凤”策略,不封官许愿,不靠物质诱惑,仅靠一张蓝图,一幅愿景,坚持三个“不”原则:不要经费、不要赞助、不要报酬。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国家方志馆、河南省地方志办公室、XX市地方史志研究室和全国几十家省市县方志机构负责人,以及全国著名设计大师肖红、XX老艺术家协会等相继参观、考察、调研、入住,为这道靓丽风景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共同撑起“中国方志文化第一村”这面旗帜!通过方志文化产业化,让地方志从“理论”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让班村从“论坛”成为现实的文化振兴典范。

三、“以宴聚心”坚持文化融入

“过去缺吃的,每户从自家凑点米面聚在一起是为了吃一顿饱饭,现在条件好了,聚在一起聚的是人气,聚的是人心”,93岁高龄的村民陈金保见证了“百家宴”的演变过程。

每逢农历腊八、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村内开展的“百家宴”是班村传统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百家宴”期间家家户户自愿出菜品、男女老少自愿来帮忙,从百家宴开始到结束,连续几天都在帮忙。一些要出门打工的,也都办完百家宴再走。人人都把举办百家宴当作是村中的一件大事喜事,更难得的是,如果缺少什么,只要自家有,都豪不吝啬地拿出来。远亲不如近邻,千金难买邻里情,通过此类文化活动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让“大家庭、大邻里、大和谐”的发展理念贯彻到每一个人,进一步提升村民的认同感、归属感,逐渐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


以上为部分内容预览,如需源文档请登录您的会员账号进行下载!